日前,中国移动、中国联通、中国电信三大运营商同步获得开展eSIM手机运营服务商用试验的批复。据了解,中国联通在9月初率先获批、中国电信和中国移动也于10月份获批。
从智能穿戴设备到手机领域,这场由“无卡化”设计引爆的革命,正在以政策松绑、技术成熟、终端厂商跟进为三重推力,颠覆传统通信生态。
10月13日,中国联通在其官方公众号上正式宣布,eSIM业务全国预约服务已全面启动。用户可以通过中国联通微信公号、APP或线下营业厅预约办理eSIM业务。
与此同时,中国移动也在其官方公众号上发布消息称,已获得开展eSIM手机运营服务商用试验的批复。用户可前往中国移动营业厅办理eSIM手机业务,具体可登录中国移动APP查询办理网点信息。
同样地,中国电信也通过其官方公众号发布消息称,用户可前往中国电信营业厅门店办理开通eSIM手机业务,也可通过中国电信APP进行线上预约,再前往预约的线下营业厅进行业务办理。
尤为引人注目的是,随着三大运营商同时宣布获得eSIM手机运营服务商用试验的批复,备受期待的iPhone Air发售日期也尘埃落定。这款全新超薄机型iPhone Air将于10月17日开放预购,10月22日在中国大陆正式发售,而它的一大亮点便是仅支持eSIM技术,无疑将进一步推动eSIM技术的普及与应用。
事实上,eSIM技术在中国的发展并非一蹴而就、突然冒头。在此之前,三大运营商就已经在可穿戴设备领域对eSIM技术展开了一系列试验,并逐步推进商用进程。
中国联通此前已经在智能手表、平板电脑等产品上实现了eSIM业务的商用落地。以苹果Apple Watch等智能穿戴设备为例,中国联通率先启动了“eSIM一号双终端”试商用,用户只需一个主号码,就能在智能手表和手机之间共享语音、流量套餐。随后,中国移动和中国电信也分别跟进开展试点工作。
随着技术成熟,eSIM的应用边界不断拓展。在获得工信部的正式批准后,三大运营商将eSIM的应用场景从可穿戴设备延伸至更广阔的物联网领域,涵盖了智能家居、工业互联网等多个垂直行业。然而,在2023年,三大运营商以业务系统维护升级为由,陆续关停新办eSIM一号双终端及独立号码业务,国内eSIM市场陷入了停滞状态。
时间来到2025年,eSIM技术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,进入了重启与加速发展的新阶段。近年来,物联网产业呈现出爆发式增长态势,同时终端设备对轻薄化的要求也越来越高,这无疑倒逼着eSIM产业进行升级变革。
在当下5G、人工智能等深度交融的大趋势下,智能终端产业正站在新一轮变革的风口浪尖。智能手机、智能家居、智能穿戴设备(包括智能眼镜、智能戒指等新兴产品)的广泛普及,将为eSIM技术提供了广阔的应用空间。可以预见,这一技术的全面商用,必将对智能终端的产品形态、用户体验等诸多方面产生深远影响,开启终端互联的新篇章。
以消费电子领域为例,eSIM技术的引入,将助力设备突破物理SIM卡的禁锢,在形态上实现了多元化发展,功能上更是迈向了集成化的新高度。不仅如此,借助eSIM技术,各类设备之间的连接变得更加紧密,一个全场景互联的智能生态应运而生。比如,智能手机与智能手表、智能耳机等设备之间能够借助eSIM技术实现瞬间配对和数据共享,用户在不同场景下能够无缝切换使用各种设备,极大地提升了使用的便捷性和灵活性。
而在物联网终端领域,eSIM技术同样展现出了强大的魅力。车载T - BOX、工业路由器等各类智能设备通过eSIM实现了“即插即用”。eSIM技术的出现,使得设备只需通过简单的软件配置,即可快速接入网络,大大简化了部署流程,提升了部署效率,同时在复杂环境下也展现出更可靠的连接稳定性。
如今,伴随着三大运营商全部准备就绪,中国eSIM时代将全面开启。展望未来,随着技术的不断完善和市场的进一步拓展,eSIM技术有望在中国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。